top of page

樹災篇
2020年5月19日晚上,台南北區學校旁的路樹忽然倒塌。路樹波及鄰近汽、機車,造成一名女機車騎士 失去寶貴生命 。然而,在2020年命喪樹下的用路人卻不只一個。
導言
台灣的都市林危機:前導片
樹災事件簿
2020年發生於城市內的樹災紀錄:點擊圖中文字即可打開原始新聞紀錄。
樹災2020
解讀樹的死亡訊息 樹災悲劇如何解
當交通事故發生時,即便會堵車,也必須保留現場至完成證據採檢。當樹木發生斷裂與倒伏情形時,第一時間卻是馬上將其移除。
根據樹災事件簿所記錄的35件事故,地方機關往往將將樹木倒伏原因歸咎於「降雨後根部浸水腐爛」、「病蟲害破壞樹體結構」與「不敵瞬間強風」。然而,卻未曾探究,是什麼原因才導致樹木發生上述三種狀況。
解讀樹的死亡訊息
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認為,台灣過去進行都市林的規劃與養護時,經常擴大解釋對「安全」的定義。
為了民眾與用路人的安全,在梅雨季前、颱風過境前,大幅並過度的修剪枝葉;為了公車要通行,將每棵樹剪成「棒棒糖」。陳鴻楷無奈地說,「這樣的樹其實更容易倒」。

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。拍攝/陳怡岑
死亡訊息1
回到樹災現場 修剪「錯」大了
回顧2020年5月19日發生在台南北區的死亡事故,倒塌的菩提樹原先位於延平國中旁公園路上。通過google地圖的歷史影像資料可以發現,該樹曾經歷過多次「斷頭」的截頂式修剪 。而截頂式修剪對樹的破壞力極強,當切除傷口過大,不僅利於腐朽菌入侵,致使樹木中空與腐化。也會對樹型結構造成永久性傷害,在雨後與強風下,便容易發生樹枝斷裂與樹木倒伏。

訊息 1
無獨有偶,2020年5月27日在高雄鳳山行政中心前倒伏的50年老樹,也曾經在2017年經歷截頂式修剪,並在2019年過度減少樹冠量。當地方機關以公共安全為考量,忽視過度修剪對樹木造成的傷害,反而在都市中埋下奪命樹災的隱患。

常見的四種不當修剪類型
1. 斷頭截頂
2. 樹冠截頂
3. 獅尾剪
4. 過度提升樹冠

點擊圖片

為抑制樹的高度而直接截斷主要枝幹,雖然常見卻是最致命的不當修剪。不只外型永遠無法回復,斷頭的大面積切口會讓樹木易於被病蟲害侵擾。

為縮減樹冠寬幅而將大部分枝葉切除,在缺乏綠葉作用之下,樹木出現中空腐朽的可能性提高,也好發無法結構的危險枝條,枝幹結構變得脆弱。

只移除樹冠內為樹枝,令末端樹枝負擔過重。樹木可能被日曬灼傷,並長出水橫枝而妨礙枝幹收宰。當枝頭過長幼過重時,就容易發生斷枝危機。

為了交通與行人安全,會修剪下位枝保留空間。樹木缺少樹冠的遮蔽,不只容易曬傷,當葉量過少,樹內碳水化合物下降,會促使枝幹瘦化。
一般而言,進行樹木養護的修剪,多以移除不良枝幹為主,例如:枯枝、病枝、腐朽枝、破裂枝等。若是以「降低樹木高度」及「縮減樹冠寬幅」為目的,就容易發生嚴重的不當修剪。
當樹木被不當修剪,面積大且位於末端的切口,令樹木修復傷口、自然癒合的速度減緩,容易受病蟲害侵擾;當過度剪除樹冠,樹木失去光合作用與蒸散作用的能力,樹體內營養不足、碳水化合物下降,又會促使枝幹瘦化。
用對的方式來剪樹:三個原則
1. 掌握修剪時機
2. 控制修剪葉量
3. 維持樹冠比例
面對台灣因修剪不當而引發的都市林危機,根據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所公布的樹木修剪作業規範,可歸納出三個修剪原則。第一,修剪時機必須考量不同樹種的生長週期。常綠樹應於春季萌芽前修剪,而落葉樹則宜於休眠期修剪。第二,每次修剪葉量應控制總體的25%以下,以維持樹木基本的生存與製造養分的能力。最後,必須維持50%以上的活冠比,保持樹冠與樹木高度的比例,以避免影響主幹的結構及樹體的穩定性。
唯有掌握正確的修剪原則,才能有效管理樹木健康。「很可惜的是,台灣至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規範。」 陳鴻楷表示,由於中央主管機關尚未定立出規範化的子法,因此各縣市只能走自己的路,導致全台修剪亂象,至今仍在街頭隨處可見。

死亡訊息2
肉眼可見的威脅 別讓樹勒死自己
除了不當修剪至使樹體變形之外,樹木根系裸露在外的情況也很常見。當植穴的空間不足,樹木的根器就容易扭曲、變型。
過去為求速成綠化成果及遮蔭效果,行道樹多選擇榕樹、橡膠樹與菩提樹等速生樹種,這些樹長得快、枝葉茂密,但是根性較淺,形成頭重腳輕、遇風易倒的特性。因此台北市工程局近年來也不再於公共空間種植榕樹、橡膠樹、菩提樹、盾柱木及木棉,改以深根且抗風性強的喬木為主。
然而,根據《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》的規定,市區道路的植穴面積應大於1平方公尺,這對抓地力較強的喬木而言卻遠遠不夠。
理想的植穴面積應以樹種大小而定。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張育森表示,台灣常見的樹穴面積大約在於0.9至1.2平方公尺之間,但喬木的理想空間需要至少4平方公尺。若是更為理想的樹穴,應規劃為條帶狀空間,並以6至8公尺的間距種植,讓根系擁有更完整的生長空間,而且鄰木的根系彼此纏住,也能增強抗風力。

台灣常見的樹穴面積大約在於0.9至1.2平方公尺之間。拍攝/陳怡岑
訊息2
對於行道樹為什麼容易倒,陳鴻楷解釋,樹木的根系不容易穿透密度70%以上的土壤。但目前法規規定道路施作之前必須滾壓土地,使地質密度達到90%至95%。
他嚴肅的說,「當樹穴空間不夠,樹木的根系又長不出去,根就會開始纏繞。當上面的樹冠層很大,下面的樹根根系卻長不出去時,不倒才怪!」
「我們需要樹,卻給樹很不友善的環境,這是很諷刺的事情。」陳鴻楷表示,當樹木出現盤根與纏繞根的問題時,就像是自己把自己給勒死了,「這對樹是真的很殘忍」。
此外,陳鴻楷認為,除了擴大樹穴之外,目前的道路設計也缺少對未來的規劃。常常是樹倒了就種新樹,樹長太高就砍頭。久而久之,造成台灣的都市林總是高矮胖瘦、畸形怪狀。

台灣留給樹木的生長空間不足,導致許多樹都長歪了。拍攝/陳怡岑

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張育森。拍攝/陳怡岑
「植物跟人不同,無法移動來趨吉避凶。對植物而言,樹穴就是它固定的一個家,基盤的條件夠好,它才能根深並綠茂。」 張育森認為,樹穴大小固然重要,但是否定期給予土壤施肥卻常被輕忽。樹木每年都在生長,若是不能給予它足夠的養分,樹木就容易營養不良,當出現樹幹中空腐朽問題,風一吹就容易倒。
張育森強調,種樹須慎重,選擇對的樹種,規劃對的植穴空間,「我們必須考量這棵樹種下之後,十年後的模樣」。

樹災悲劇如何解:確實執行對的規範
養成健康都市林的三大關鍵,分別是好的樹種、好的土壤樹,以及正確的養護與修剪。三個層面若是有其中之一出現問題,樹就容易倒,陳鴻楷直言「我們是常常三個都有問題」。陳鴻楷認為,過去對園藝的工法了解過少,以為種樹只要挖個洞、施個肥就結束了。想當然爾,這些樹一定長不好。
當台灣對園藝的觀念逐漸進步,法規卻還在原地踏步。六年前即修法通過的〈樹木保護〉專章,至今仍未公布執行。
陳鴻楷認為,要確保悲劇不再發生,應重新審視修訂目前的法規內容,依照地理與氣候狀況重新訂出標準,擬出「育苗、選苗、種植、維護與移植」的完整規劃。當中央主管機關無法給出統一標準,地方的執行人士便無法適從,誰都無法保證悲劇不會再發生。
下一章
製作/陳怡岑
樹災悲劇如何解
bottom of page